(韩萍 报道)
“俊朗而又飘逸,如同翩翩起舞;坚韧而又挺拔,彰显铮铮铁骨。”这正是对丁嘉耕先生,这位书法大家造诣和水准的最佳写照。字如其人,丁嘉耕历经半生军旅生涯,三十年如一日,潜心研究书法,习于先贤,将自我经历融于书法,通过书法陶冶性情。他的书法作品搭载航天飞船飞向太空,承载着跨越古今的浪漫。
今日,中央新影传承影响力栏目有幸走进著名书画家、作家丁嘉耕的工作室,通过这次专访带领读者共同了解丁嘉耕先生的书法人生,感悟其书法造诣和艺术思考。
丁嘉耕,江苏省东台市人,著名书法家、作家。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。现任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政治工作局干部(正军职福利待遇)、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、总后勤部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,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称号,数次出任全国、全军书法大赛评委。
《传承影响力》栏目组:您自幼学习书法,究竟是如何走上书法之路的?
丁嘉耕:我出生在江苏盐城东台农村,儿时家贫,一年只能吃一个鸡蛋,我的外公是一位私塾先生,一笔字名闻乡里;我的父亲会拉二胡,便也希望我能懂一点艺术;而我的母亲则是让我最终走上书法之路的那个人。四岁时我认为练书法太枯燥,母亲便承诺我写一千个字就奖励一个鸡蛋,就是为了这个鸡蛋,我才爱上了书法。1967年入伍时,我的母亲送给我一方端砚作为临行的礼物,这方砚台是我的母亲没日没夜地揽活做衣服,用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买下的,是母亲的象征,是我最珍贵的宝物,多年来一直陪伴和鼓励我习字。日后为了在书法之路上继续深造,我曾经“三顾茅庐”去拜访名师沙老,最终成了沙老家的常客,并被他接纳为弟子。
《传承影响力》栏目组:作为一位书法造诣颇深的大家,请您谈谈自己是如何对待平时习字的。
丁嘉耕:专注是我学习书法最大的特点,不论是沉浸在一封宣纸上的笔墨勾画,对法帖的发掘和书体的研习,还是留给自己的书法时间。“一拿起毛笔,全身都在这张纸上”,进入书法世界,我认为我自己的状态就像下棋一样,每一个字都是我的棋子。子儿还没落下,已经胸有成竹。其次是方法和计划。夜晚是我学习书法和充实自己的最好时间段。为了保证这个时间段我为自己的社交活动规定了准则,在除去每天八小时的部队工作外,避免耽误空余的时间,降低效率。我总结出“打井法”,打一口井就要让其水如泉涌,与我而言同样如此,在有限的时间做有限的学问,把这门学问挖深、吃透。除此之外,我也很注重调整知识结构,文学、历史、美学、书法史、学贴……所研习的一定是能为书法创作服务的。我给自己制定了书法研析计划,从五年,到每年、每月,甚至每天都按计划走。书法永远不要怕多写,在我看来落实好自己的计划,从量变到质变,永远是书法家的必修课。
《传承影响力》栏目组:您的作品多次搭载了航天飞船进入太空,有“天宫墨宝”之称,请您展开谈谈这些宝贵的经历。
丁嘉耕:这些年来我最满意的就是搭载神舟飞船的八幅作品。神舟七号的作品我写了十五个晚上,写了好几十幅,这是可以载入中国文化史书法史和航天史的。为了创作这两幅书法,我跑遍京城,按照飞船的要求挑选纸墨。仅遴选的宣纸就达到了一百多种。为了不超重,最后选定国产超薄型洒金高档宣纸,并用超薄宣纸自制信封封存,经检验符合重量要求。我先后用楷书、行书、草书不同书体九次起稿,最后以行草创作成功,两幅作品都是横幅手卷,历时八小时,计八百余字。其实历经多次被神舟飞船制造方选中,这与我的工作并没有太大关系。我的优势在于,首先,作品本身的质量:第二,题材优势,搭载飞船的作品千万不能写唐诗宋词,因为那个时代已经与我们这个时代完全不同,和航天毫无关系,因此多写歌颂军队现代化建设,或与航天有关的题材更为恰当;第三是重量优势,神舟飞船搭载的重量有限,我选的多为最轻的生宣,其中搭载在神舟七号的两幅作品仅重56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