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容器

文韵如峰,笔落惊鸿 —— 读姚增战《骊山旅游随笔》有感

韩萍
2025-04-29
来源:中央新影(隶属中央电视台)中学生频道传承影响力栏目陕西节目中心

陕西通讯员:王艳旗   杜琰珺   范江涛


初识姚增战先生,是在央视一档为陕西著名画家打造的专题节目采访中。作为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、原陕西省政协秘书长,他爽朗坦荡的谈吐与渊博深厚的学识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在后来的交往中他的为人处事热情与磊落更让我钦佩,而且,我也是他文字世界的忠实读者,常于他字里行间汲取养分,学着以他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诗意,记录岁月点滴。

今天这篇文章,姚增战先生的《骊山旅游随笔》很让我触动,我曾经做节目的时候,我们栏目组的副站长杜琰珺先生也带我游览过骊山,今天跟着姚先生的文章,仿若跟随一位博古通今的智者重游骊山,先生的文字似有魔力,将我记忆深处沉睡的骊山印象唤醒,更以其精妙的笔触堪称一绝,普实无华的生动,勾勒出一幅比现实更鲜活、比历史更生动的山水人文长卷。


姚增战散文《骊山旅游随笔》

骊山旅游随笔    姚增战

今年春季,我乘车沿着临潼环山公路登上骊山游览,站在山顶,环视周围群山环绕、景色翠秀的绮丽风光,以及矗立在山峰之巅的人祖庙,联想到历史上骊山发生的许多惊心动魄故事,不由得使人心潮起伏,浮想联翩,久久难以平静。

骊山位于西安市东部的临潼区境内,其周围与蓝田、灞桥和渭南等地相邻。关于骊山的来历,至今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,有的说与女娲在这里采补天石有关,有的说在商朝时这里建有古丽国,还有的说这里是周朝骊戎国所在地,也有人说此山由西向东绵延20多公里,就像一匹黛色(古代称为骊)的骏马,因此被称为骊山。根据史料解释,骊山的形成,源于远古时期造山运动和地质结构变化,引起渭河平原塌陷,山体逐渐隆起,两者出现多达八百多米的高差,形成群山环绕、崖壁幽谷的自然山体。骊山虽然属于秦岭山脉的支脉,但主、支脉山体互不相连并成为独立山体。虽然海拔高度只有1300多米,但由于地处渭河平原,却给人有巍然耸立的明显感觉。游人欣赏这里的绮丽风光,大都有流连忘返的强烈感受。尤其是周围群山环绕,到处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所覆盖,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槐树、榆树、皂角树和华山松树,那些分布在东西秀岭上的刺槐林,似乎有意将骊山装扮的苍翠葱郁,到处槐花飘香、沁人心脾。还有骊山上蒿类、黄背菅、狗尾巴草、野棉花、金银花和野葡萄等众多草本植物,黄芪、苍术、首乌、柴胡、苦参和百合等数十种名贵中药材,不仅在山坡沟壑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,而且还为防止山体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每年秋季,在骊山西侧与老君殿断裂带北麓的山坡上夕阳西下时,在晚霞的映照下,整个山坡的植被和楼殿亭台几乎全被金色的光芒所覆盖,到处呈现出金碧辉煌、流光异彩的迷人景象,这就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“骊山晚照”。清代文人杨鼎明曾经赋诗盛赞:“丹枫掩映夕阳残,千户万崖画亦难,此是骊山真面目,一生能得几回看”,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里的陶醉和留恋。

骊山的人文资源丰富,使这里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在骊山山巅,翘望那自西向东而去的滔滔渭水,远望新丰镇项羽为刘邦设立鸿门宴旧址,俯视犹如山峰的秦始皇陵墓,以及在山上和山下发生的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历史故事,使骊山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文化之山”。西周时期,周幽王为了博得其爱妃褒姒一笑,居然命人点燃骊山山顶上的烽火,向各诸侯国传递虚假的敌情信息,最终导致了西周王朝的灭亡,落下了“幽王烽火戏诸侯”的千古笑柄。唐朝时期,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在骊山脚下华清宫演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,导致发生“安史之乱”,使大唐盛世由此走向衰落,成为封建皇帝“爱美人而失江山”的典型事例,给后世人们留下许多警示和值得反思的问题。在骊山海拔最高处,至今还保留着汉武帝刘彻为华胥、伏羲和女娲“三皇”所修建的“人祖庙”遗址。地处骊山半山腰的“兵谏亭”,就是当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在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发动震惊中外的“西安事变”旧址,最后迫使蒋介石接受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主张,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骊山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,为临潼区的旅游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,常年在华清池景区上演的大型实景剧《长恨歌》,已成为陕西省靓丽的旅游名片。 随着骊山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,必将有力的带动这里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。

(作者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)


分享
自由容器
手机app同步直播收看方式
自由容器